珠海仕龙科技有限公司
互联网+物联网,携手抗震救灾
来源: | 作者:sloog4f05 | 发布时间: 2021-06-22 | 235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国家及有关各方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抗震救灾工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大规模人力物力投入的同时,也需要充分运用前沿领域的尖端科技技术和成果,从而有效加快救援速度,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损失。这其中,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



1物联网技术在震灾中的主要功能



当突发自然灾害时,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的实现对人、物体的识别跟踪、定位监控、追溯记录,为搜救抢险赢得时间。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地震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防灾减灾的能力,将是物联网新兴战略产业的重要使命之一。


其一,接收到预警信息的人们可能不知该往何处逃生,遇到这种情况,物联网可以继续为他们提供指引。只要在通向避难所的道路上设置射频识别(RFID)标签,携带可穿戴设备的人便可沿着感应信号找到目的地。


其二,有的人即使收到预警也难以逃离危险地带,最终被困。这种情况下,如果他随身携带了接入物联网的设备,便可主动发出求救信号,以便救援人员感应其方位,这比传统的用石块、金属敲击发声求救更安全、更有效。被困人员若失去意识,物联网设备中的传感器也可根据其生命体征自动发出求救信号,甚至可以把被困者的生理数据整合成伤患档案以为下一步的医疗救助做准备。


其三,对于救援者而言,物联网同样意义重大。与被困者的可穿戴设备相对应,搜救方唯有配备联网的感测装置,才可实现高效精准的救助。而代替人类进行搜找的机器人、无人机等,也一样需要在物联网环境下协同作战。



其四,受灾区恶劣环境所限,很多指挥调度、医疗救护力量无法在第一时间赶到前线,远程指挥、远程医疗必不可少。经由大量不同类型传感器的采集,灾区的图像、数据等资料,伤者的健康信息才能较为全面地传送到后方,为解决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在之前发生的四川九寨沟地震中,物联网技术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和App,在此次地震中展示了其优势,为灾区居民争取到几秒至数十秒的逃生时间,从而减少了生命和财产损失。



地震预警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全自动物联网,借由高密度部署在地震多发区的监测仪来实现对突发灾害的秒级响应。由于电波的传播速度比地震波快,因此当物联网感知到震源传来的地震波时,可以抢先把预警信息通过广播预警、电视弹窗、手机APP报警、专用接收终端预警、微博发布等形式发出,将消息传递给尽可能多的人。该系统在此次地震中,成功做到:在地震波抵达甘肃陇南前19秒、抵达阿坝州前48秒、抵达广元前48秒、抵达绵阳前49秒、抵达成都前71秒对外发布预警信息,帮助民众及时避险以减少伤亡,实现重要工程紧急处置以减少经济损失和次生灾害。



2互联网技术在抗震救灾中的应用


互联网技术以其技术特点,在生命探测、信息传达、指挥决策、在线服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抗震救灾方面,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第一,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新闻媒体报道,实时采集、传达地震前方情报,为政府、民众、灾民等提供一线信息,及时掌握灾情现状,为政府作出指挥决策、民众支援灾区、安抚灾民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第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在线寻人求助。利用微博、微信、贴吧等社交公众平台,建立灾区寻人专栏,发起在线寻人消息,利用网络进行人群扩散,将消息传递给更多的人,以提高寻亲人的成功率。



第三,利用网络进行捐款筹资。灾情发生后,开通在线公益网络捐款平台,为广大网友建立向灾区奉献爱心的渠道,以支援该地紧急救灾、灾后重建、防灾减灾公众教育等相关工作。


第四,上线地震救灾事件提醒助力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四川九寨沟地震中,高德地图启动救灾机制,更新软件,为救灾人员提供实时路况信息服务。地震发生后,高德地图紧急启动救灾机制,优先审核灾区救援救灾信息,第一时间上线交通路况信息,提醒来往车辆为救援车辆让出救灾通行道路,留出救灾生命线。此外,针对此次地震救灾开启了“小德直播”,通过文、图形式实时更新,为公众提供灾区信息,所有信息均来自官方发布或其他权威渠道。


第五,无人机勘探灾情。利用无人机勘探灾情,获取灾区附近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在保障救援人员自身安全的同时,通过对现场情况的航测、追踪,为灾情救援提供安全可靠依据,加快搜救速度。在四川九寨沟地震中,这批影像图已紧急送至国家和四川有关救灾部门,用于指挥决策和抢险救灾。



3总结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加快部署防灾抗灾的高新技术措施以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势在必行。不仅是地震,诸如台风、洪水、泥石流、森林火灾等灾害也能在高新技术的作用下被有效预测、防治。


随着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及其他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便可从中收获更多实效,更为精准地掌握种种不测风云,将灾害降到最低程度。